最专业的股票配资 二〇二五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
本报记者 刘苏雅最专业的股票配资
昨天,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开幕。图为开幕式上演机器人秀。本报记者 程功摄
新型基因组学技术实现“变革性突破”;京企研发的基因治疗新药,将为盲人开启新“视界”;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赋能千行百业,引领开源潮流打造开放创新生态……昨天,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10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
本次重大成果发布首次面向全国范围进行成果征集,从400余项成果中,按照“突出原创首发、呈现世界领先、体现国际接轨”的原则完成遴选。
基础研究持续取得重大突破
“人造太阳”实现“亿度千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位于怀柔科学城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为解码人类基因组功能信息搭载“超清显微镜”……在此次发布的成果中,有多项重大突破均属于基础研究领域。
展开剩余85%2025年1月,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高约束模式“高质量燃烧”。“1亿摄氏度的高温,相当于太阳核心温度的6倍,装置要在上千秒的周期内,稳稳地关住这团‘火’,这是极大的考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科普主管蔡其敏说。
实现“亿度千秒”后,“人造太阳”又将迎来新一轮实验。历时两个多月的停机维护,它已经做好了迎接新挑战的准备。
核聚变被认为是打开“能源自由”之门的钥匙。自2006年EAST建成运行以来,科研团队已经开展了超过15万次的等离子体运行实验。这个形如“巨罐”的装置,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身,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将“太阳的能量”稳稳关在其中。此次成功冲击千秒大关,标志着EAST将聚变能源的研发进程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大科学装置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根基。与怀柔科学城共同成长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经过5年多的建设,已成功发出“第一束光”,并于3月27日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接下来,一束束光线的发出,将“照亮”我国基础科学和工业创新的发展前路。
在昌平实验室,一种新型基因组学技术,为解码人类基因组功能信息搭载了一台“超清显微镜”。人类基因组共有30亿个碱基,但如何对其进行解读,是长期以来困扰科学界的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团队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FOODIE,首次实现了单细胞和单分子精度的转录因子印记检测,被国际同行誉为“变革性突破”。
随着FOODIE绘制更全面的人类转录因子调控图谱,科研人员解析复杂生命机制、探索疾病病因的能力将大幅提升。目前,谢晓亮团队正利用该技术,揭示人类发育过程及退行性疾病中转录因子的关键调控机制,为疾病筛查和干预技术的开发提供重要支撑,后续,这项技术还将继续优化。
基因新药开启盲人新“视界”
注射一针药物就有机会复明——今年,这款新药有望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向造福广大患者的目标再进一步。这项基于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由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入选本次发布成果。
只需向眼部玻璃体腔内打一针,手术全程不过半小时,部分视觉障碍患者就有机会重见光明。实现这场“魔术”的关键,是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团队找到的一种最新光遗传学工具。
为了推动这项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实现药物转化,北京脑所成立了健达九州公司。“我们招募了9位视觉障碍患者,他们都已经失明数年甚至更久,有这样的机会,他们愿意一试。”健达九州公司副总经理于涛说,去年,这款新药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9位受试者接受眼部药物注射,一段时间后,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感光能力。预计今年内,这款药物将正式走入临床试验阶段。于涛期待,药物上市的进程能快些,再快些,让更多视觉障碍患者能重见光明。
人工智能链接千行百业
在论坛年会的展示区,“小关店铺”的服务生,是一台银河通用研发的具身大模型机器人。不需要工作人员遥控,它能快速响应顾客的需求,准确拿取对方想要的饮料,并放到他的身前。即使有调皮的孩子挪动饮料瓶,机器人的手也如影随形,准确取到货品。
“这项技能的背后,是我们构建的全球最大规模十亿级机器人动作数据集在支撑。”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武文韬表示,这些高质量数据是通过物理仿真合成的,用它们作为“教材”,机器人可以直接将所学技能泛化到真实世界中。
现在,AI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落地生根,成为产业变革的“最佳拍档”。在医疗领域,AI可以辅助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升诊断的准确率;教育领域的个性化学习辅导,可以由AI达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AI的脑力还能在海量生物数据中,精准发现候选药物分子,加速药物筛选过程……北京对此已有布局,《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去年出台,人工智能与教育、新材料等领域融合的政策也陆续发布。在此基础上,“AI+”正在链接千行百业,在社会服务领域已经产生了广泛应用。
“学有所成”的机器人,正在走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武文韬透露,目前,银河通用机器人已经在线下零售门店开展测试,在智慧药店、物流搬运、工厂等领域实现商业验证。“预计未来3年内,具身智能机器人就能在商业领域实现广泛应用,3至5年内它们将能进厂打工,后续将逐步走入家庭,成为‘机器人保姆’。”武文韬说。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发布的“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展现了在AI深度赋能下,北京在材料、医药、金融等领域产出的前沿创新成果,以及在医疗、生活、教育、零售、内容创作等社会服务领域实现的广泛应用。2025年,北京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推动在多模态、具身智能、世界模型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开展类脑计算、光电计算等颠覆性技术路线布局,并高标准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主动瞄定、开放特定垂类领域应用场景,加速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北京建设全球“开源之都”
“开源社区的作用,概括来说就是减少‘重复造轮子’的浪费。”在日常的研发工作中,理想汽车整车操作系统架构负责人黄震对此深有体会,“技术人员在社区内相互启发、碰撞,有利于集合所有研发力量,做出更出色的系统,节约下来的成本则能用于行业发展,惠及消费者。”
历时3年多,该公司打造了一套适用于智能汽车的整车操作系统,昨天宣布全部源代码开源,实现技术透明化。“在系统的研发过程中,我们团队已经与开源社区做过一些共创,大量开发者的智慧汇聚起来。我们也围绕智能汽车需求,对操作系统进行优化并补充了很多自研组件。”黄震表示,目前的开源生态中并没有面向整车的操作系统,要将车控域和智驾域打通,研发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生态共建以避免资源浪费。该公司对操作系统开源后,更多创新智慧又回馈到开源社区之中,形成良性循环。
“长安链”始终坚持不设限开源的原则,已累计更新21个版本,超过300万行源代码无保留开放下载;我国一批企业基于“香山”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研发高端芯片,预计今年将形成高端RISC-V计算芯片的集体突破;“天工开源计划”以“天工”机器人为平台,为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初创企业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具身智能研究的基础底座;智源研究院、智谱AI、面壁智能等推出Emu、GLM、MiniCPM 系列大模型,开源后已成为开发者社区的热门选择;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孵化关键项目,推动开源生态体系构建与产业升级……开源开放的生态,在北京已经形成潮流。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本次发布的“北京重大开源成果”系统展示了北京开源成果矩阵。本市将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算力资源布局,构建高质量数据要素,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源开放,全面建设全球“开源之都”。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
1、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2、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
3、“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
4、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
5、高分辨率三维介观尺度荧光显微技术
6、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
7、己二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
8、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
9、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
10、北京重大开源成果最专业的股票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